他的缺点不比大多数人的缺点多,但他的美德却超过大多数人。
礼乐之中有秩序、节度、交往、和谐的原则与原理。按照徐先生的理解,构成音乐(这里指古代乐)的三要素:诗、歌、舞,是直接从人的心发出的,主体性很强。

礼乐之教把天地精神、人的性情与日用伦常打通了,贯穿起来了。这里当然考虑到人取用的可持续性,但仍不止于此意。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律的道德良知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生活规范,这就是所谓礼。礼根据于天,效法于地,具有神圣性。中国哲学的突破,人的觉醒的特点在于,并不斩断人与宗教神灵、自然万物的联系,人是宗教神性意义的天的产儿,人又是自然生态中的成员。
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如:吃饭时不要发出咤咤的声音,已经用筷子夹起的鱼肉不要再放回盘中,不要专挑一样好吃的吃。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又说:喑、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天地默然运作而万物化成,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人类最有效的策略是尽可能少的去干预其完善自足的生养之道,只要人不去破坏生态环境,天地自然会让万物生化不已、充满生机,此其二。西方法律背后是基督教精神在支撑,在起作用,中国新时代法律背后一定要有本土文化精神,特别是长期积淀下来并对公序良俗有滋润的儒家礼乐文明来支撑来起作用。现代文化的危机,根源非一。
在现代社会的行为,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故聖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开放山林河湖,百姓可按时令去樵采渔猎。总体上,这些教育都是为了使人扩充善性,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不同,这一理想包含着最高的政治正义的追求。
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脩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务。法律出于強制,礼则出于人性之自然,靠人的良知与社会习尚即可推行。孔子把艺术的尽美和道德的尽善(仁),融和在一起,这又如何可能呢?这是因为乐的正常地本质,与仁的本质,本有其自然相通之处。
无论富贵或贫贱,都互相尊重,互利互惠。礼是要求能得情与理之中,因而克服这种对立所建立的生活形态。

徐先生重视古代乐的内在精神,指出尧舜的仁的精神,融透到《韶》乐中间去,以形成了与乐的形式完全融和统一的内容。(16年11月11日晚应邀在欧阳祯人教授主办的自媒体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上的演讲,此为整理稿。
(孟夏之月)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犹主也)也。儒者广博地学习而无止尽,切实地实行而不厌倦,隐居独处时不淫邪放纵,上通国君被重用而不会失态困窘。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儒者生活在现代,却与古人的意趣相合。
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不是说外国没有礼仪礼貌礼敬,而是说外国文化没有把礼作为统整性的大文化系统。《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乐记》)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三代君王举行养老礼后,都要按户校核居民的年龄。此有助于文明的建构与保护民间的道德资源。他指出:丧虽主哀,祭虽主敬,苟无礼物、威仪以将之,哀敬之情亦无所显示矣。
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於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他所谓礼文指节文度数。
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
他所谓礼具指各种礼器,礼学中要辨其名物。随情之向内沉潜,情便与此更根源之处的良心,于不知不觉之中,融和在一起……由音乐而艺术化了,同时也由音乐而道德化了。
人取用动植物,依据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生物,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物产。《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实即是兴礼乐以化成天下。冠婚丧祭之礼不可废,应结合传统与现代,有创造性的在现代重新制礼作乐,尤其是国礼与家礼必须重建。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祭礼的社会功能可以端正君臣,亲和父子兄弟的恩情,整齐上下关系,夫妇各得其所,是谓承天之祜,这即承受了上天的赐福。成己、成人、成物等是仁心推扩的过程。
(原注:‘礼禁于未然之前,依然是消极的。古代中国的生态环保意识是被逼出来的。
年八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礼包含宗教与法律,但不墮入盲从性、排他性的教和太过刚性的法。 |